Home [讀書筆記] 金錢心理學: 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,學會聰明花費 (上)
Post
Cancel

[讀書筆記] 金錢心理學: 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,學會聰明花費 (上)

生而為人,而不是一部機器人,我們有情緒,我們有人性而不是聖人;我們懶惰,喜歡走捷徑,有各種誤判及偏見; 我們的認知有限制,腦袋的容量非常有限;我們短視近利,喜歡立即得到獎賞及滿足; 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思考、認知、感覺,進而有了相對應的行為,這些就是心理學在研究的事.

當這些人的天性碰上了金錢,我們是否能做出好的經濟決策呢?會不會當了許久的冤大頭而不自知, 或是被誘惑引導到花了一些本來不會花的錢,該如何聰明的花費、花得剛好、花得開心, 就是《金錢心理學》這本書要探討的內容.

book: Dollards and Sense

大綱

以下為這篇文章的大綱,由於內容較多,部分的章節會在下一篇文章裡再談~

  • 基本原則: 機會成本
  • 相對性
  • 心理帳戶
  • 避免痛苦
  • 定錨效應
  • 稟賦效應
  • 期望公平
  • 太在意價格
  • 總結及我如何利用以上現象來設計自己

基本原則: 機會成本

一顆蘋果跟一顆橘子給你選,你要哪個?對大部分的人來說,這都不會是個非常困難的選擇,但如果是一顆蘋果50元,跟一顆橘子10元呢? 感覺是不是變困難了~

這是因為機會成本變複雜了的關係,在第一個情況中,如果你選擇了蘋果只需要放棄橘子,機會成本只有蘋果或橘子, 但在後者,如果你選擇了蘋果,你的機會成本可能是任何50元可以買到的東西,可能是五顆橘子、一杯飲料、一個漢堡、 兩本筆記本、好多枝筆、等等等無限的可能~

所以當一件事涉及到了金錢的時候,就會變得更為複雜,最理想的情況是,我們在做決策時必須考慮到所有的機會成本, 但這既困難又不太實際,我們不可能在得到想到所有可能的資訊之後才下決定, 往往我們會被其他各種心理因素給左右,以下就一一來看吧!

相對性

艾賓浩斯錯覺

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張圖,大家會覺得兩個在中間的橘色圓形圖案,哪一個比較大呢? ebbinghaus illusion 是否會覺得右邊的比較大呢?但其實是一樣的! 這就是艾賓浩斯錯覺,是對相對大小感知的一種視力錯覺.

金錢的相對大小

所以我們的大腦這種對相對大小的感知,也一樣會應用到金錢上.先來看一個情境:

假如今天你想要買一雙鞋,要價2000元,然後店員跟你說,再走路五分鐘的路程之外有一家分店, 只要1800,那你會去另一個店買嗎? 再來,今天假設你要買的的是一台電視,要價20000,然後店員也跟你說,走路五分鐘的路程之外有一家分店, 只要19800,那你會去另一個店買嗎?

我想有人在第一種情況會選擇去另一家店,而買電視時卻不會,但一樣都是五分鐘路程省200,照理說兩種的選擇應該要一樣才是呀~ 在這裡就是對相對大小的認知偷偷溜進了我們的判斷之中,一樣的200塊,相對於2000感覺省了不少,但相對於20000,好像就沒那麼多了.

另外還有許多地方,像是買車時,推銷員建議只要再加多少錢,就可以升級某某配件; 或是在各種商店的收銀櫃台上的小物,相較於你全部買的東西,再多花個幾十塊買一些零食好像也沒什麼;以及在高級餐廳裡開一瓶高價的紅酒, 這些可能都是商人利用了相對性而促使你做了原先你不會做的交易.

誘餌

我們人類喜歡比較,那也無可厚非,因為有時不能比較的話,時常無法做出決定,比如說要你對一堂線上課程出價、一顆花椰菜要多少錢、 500公克的牛肉要多少錢,如果沒有其他資訊,往往不知道該怎麼定價,所以有時商人為了讓你更容易做出決定,故意給你可以比較的內容, 讓你覺得好像賺到了,比如說原價1000,今天特價600!

我們可以看看經濟學人雜誌是怎樣做的,訂閱的選項有三種:線上版、印刷版、線上加印刷版,定價分別為59美元、125美元、125美元, 什麼?!單純印刷版跟線上加印刷版都一樣只要125美元,傻子才會只訂印刷版.沒錯!確實沒有人是傻子,雙訂閱的人數佔了84%.

現在我們把傻瓜選項拿掉,只有線上版及雙訂閱,結果選擇雙訂閱的人只剩32%!加上一個無關緊要的選項,竟然讓大家選擇了更高價的選項, 這是因為在比較單純印刷版及雙訂閱的時候,一樣的價錢,雙訂閱明顯優於印刷版,有東西可以比較的時候,我們人類就是比較開心,覺得賺到!

The Econimics: Bait

心理帳戶

錢就是錢,每一分錢應該都是一樣的,並不會有所不同,但我們有時卻會替錢分類,讓我們先來看看以下這兩種情境:

  1. 今天你已經買了一張一千塊的球賽門票,比賽當天,興沖沖地到了球場,卻突然發現票不見了!這時你會在現場再掏出一千塊來買票嗎?
  2. 你沒有預先買票,到了球場時發現你錢包裡的一張一千塊鈔票不見了!此時你會在現場拿一千塊來買票嗎?

我想大家對於第一種情況,要再掏錢出來買票應該比較掙扎吧~明明我們損失的都一樣是價值一千塊,不管他是門票還是鈔票, 但我們的感覺卻不同,後續的行為也可能跟著不同.

因為我們預先幫我們的錢分類了,在第一種情況裡你買門票用的錢,可能被你歸類在娛樂帳戶上,而第二種情況的錢是沒分類的一般預算, 也許你心想每個月能花在娛樂上的預算有限,用掉了沒了,所以當損失的是娛樂帳戶裡的錢,就不太能再花更多錢在此項目了.

認知限制

會做這樣的預算編列,並不是壞事,就像前面所說的,如果要花一筆錢時,要考慮到所有的機會成本幾乎是不太可能, 我們的大腦裝不下所有選項,但一旦我們將預算分類,此時機會成本的選項就會變得少許多,可以更容易做出決定.

以娛樂預算為例,當你要花錢去看一場球賽時, 你可能會想是要看一場球比較值得呢?還是去看兩場電影?或者省下來之後再帶女朋友一起出去旅行?

不好的心理帳戶

既然心理帳戶有助於我們做決定,那不好的地方在哪兒呢?有時我們會把錢的來源,不小心也分類了,是辛苦賺來的錢、還是發票中獎、 或者是出差可以報帳,住了一個比較好的飯店,然後自己多花錢吃了豪華晚餐.

對於比較輕鬆得來的錢,我們就更容易不假思索地花掉,其實錢就是錢,都是一樣的~

避免痛苦

人類天生就會試著避開痛苦,當我被熱水燙到,就知道下次要避開,被蛇咬一次,就會十年怕草繩,跟金錢有關的痛苦, 就是把錢付出去,交給別人的那個瞬間!

於是乎,商人就發明了一些方法,來讓我們更少地感知到付錢的痛苦,讓付錢的時間跟享受商品及服務的時間錯開, 或是讓我們在付錢時,感覺好像付的不是錢XD

工具

使用信用卡這類工具,可能會讓有些人不小心花了更多錢,在網站上逛逛,一鍵付款,付錢的過程太過方便無痛.

時間上

透過實際付錢跟享受的時間差,讓我們忘記付錢這件事,可以將付錢的時機大致分為三類, 預付、後付或邊用邊付、什麼時候付錢真的會影響我們花錢的多寡嗎?有個實驗是這樣的:

請一群人來實驗室待四十分鐘,然後給他們一筆錢,他們可以選擇將這筆錢花在看有趣的影片,但是比較貴, 也可以看一些漫畫,這比較便宜,或是有提供一些免費乏味的學術研究給他們看,總之他們可以選擇怎麼用這筆錢, 來度過這漫長的四十分鐘.

而付錢的方式就是分成三種預付、後付、邊用邊付:

  1. 預先想好要哪些娛樂,提前支付
  2. 在實驗期間,使用娛樂,結束後再支付
  3. 在實驗期間,每要使用一項娛樂時,當下付費

結果,預付跟後付沒有明顯差別,但是邊用邊付組則是花了最少的錢~所以可以藉由時時提醒自己付錢的痛苦,來減少不必要的花費, 就像我在[Google Sheet]我如何利用Google表單來記帳這篇裡,透過記帳, 讓自己就算是使用電子錢包、網購、用信用卡時都能感受到付錢之痛.

續集出爐囉~

[讀書筆記] 金錢心理學: 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,學會聰明花費 (下)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

[Google Sheet]我如何利用Google表單來記帳

How to stream data from Blob Storage at your HTTP server using Azure and express.js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