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[讀書筆記] 更快樂: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
Post
Cancel

[讀書筆記] 更快樂: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

作者於2002年在哈佛大學開始講授 正向心理學,這門課主要探討的問題就是: 如何幫助自己和別人活得更快樂?

第一年只有8人選修,6人退選,第二年學生多達380人,第三度開課時,有855名學生註冊,成為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科目。

該如何解釋哈佛大學的學生對正向心理學的需求日益殷切的現象?大家對快樂學越來越感興趣? 是現代人越來越憂鬱嗎?(雖然事實上是如此[1])還是新的教育方式或生活型態的影響?

其實『快樂學』並不是現代的產物,從柏拉圖、亞里斯多德、各種宗教及哲學體系、到現在許多市面上的自助書籍, 無不想探討快樂的問題,而正向心理學,泛指 『研究人類最佳心理運作狀態的學問』,作為學術象牙塔及社會大眾間的橋樑, 結合了嚴謹的學術研究及有趣的自助運動。

book: Happier

你快樂嗎?

當我告訴我朋友我正在看正向心理學的相關書籍時,他們就會問我: 你不快樂嗎?😂,好像擔心我會不會跑去自殺似的, 然而我快樂嗎?這個問題其實我也回答不出來,不知道該要如何去定義及量測快樂,也就無法回答出我到底快不快樂的這個問題。

那我們該要如何學習快樂呢?如果無法得知我們到底快不快樂,怎們知道我們的學習有沒有成果呢?

作者對這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: 與其問「你快樂嗎?」這樣的是非題,不如問該「怎麼做可以變得快樂?」,

ask the right question: How to become happier?

你快樂嗎?是個是非題,答案要不是快樂就是不快樂,這意味著快樂只是某段旅程的終點, 一旦抵達了這個定點,旅程就結束了。

然後這個定點並不存在,我們永遠都可以活的更快樂,沒人可以時時刻刻都幸福無比,所以與其問你快樂嗎? 不如問怎麼做才能活得更快樂?追求快樂是個持續進行的過程,今天的我比五年前的我快樂,但願五年後的我比今天的我快樂。

未來還是現在?

我該做一份人人欣羨,薪水很高但我不喜歡的工作,還是應該做自己喜歡但薪水不高的工作呢? 是要先忍耐個幾年,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後再去追求夢想,還是要毅然決然地踏上追夢的旅程?

著名的米歇爾棉花糖實驗[2],顯示了能夠延遲享樂的小孩,未來的成就比較高,但這說明我們該延遲享樂嗎? 或者是應該要推遲到什麼時候呢?

四種生活類型

作者在這裡提供了一個模型來描述四種生活類型:

四種關於現在與未來的生活類型

橫軸為現在,越右邊代表對現在越有好處,縱軸為未來,越上面代表你所做的選擇是對未來有好處的,反之亦然, 接下來我們就一個一個象限來看看吧,也可以想想自己是否在人生的某個時期,這樣地生活著。

拼命三郎

坐落在左上角的區塊,這一種生活型態做的事都是為了未來的利益,而延遲了立即的享樂,我們把它稱為拼命三郎型。

好好讀書~等考到好大學就輕鬆囉;等上了大學,還要好好顧好成績,參加活動好好實習,才能進到好公司擁有好工作; 等工作之後,繼續埋頭苦幹,期待著升遷加薪,好好存錢,等到退休或是提早退休之後就爽了!

這種生活型態的人總是在追求著未來的目標,而不是當下的體驗,以為達到目標之後就會開心快樂。的確沒錯, 當我們考上好大學放榜的那一瞬間,被錄取升職加薪的那一刻的確很爽,但這樣的快樂卻只能持續一陣子, 緊接著我們又為著下一個目標繼續打拼。

社會獎勵結果,而不在乎過程,家長老師總說著要考高分,升學找到好工作,卻不太強調學習本身的樂趣; 大家都想要找一份薪水高,大家稱羨的工作,而不是去做自己喜愛的事,就如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所說的:

「我們一直想著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,但是到頭來,卻像沒有真正活過一樣。」

享樂主義

跟拼命三郎相反,總是追求當下立即的享樂,而不顧未來長遠的利益。 不停地吃下垃圾食物,不想工作一直窩在被窩裡看劇都是這一類的生活類型, 以為幸福的人生就是一連串的享樂經驗,但真的是如此嗎?

有項心理實驗是以下這樣:

他們付費給一些大學生,對他們的要求是什麼都不能做。他們的基本需求得以滿足, 但是被禁止做任何工作。幾個小時之後,這些大學生就開始感到沮喪,儘管參與研究的收入非常可觀, 但他們寧可放棄參與實驗而選擇其他壓力大、收入沒那麼多的工作。

虛無主義

這一區塊最慘,放棄追尋快樂,覺得人生也沒有意義,賽利格曼的習得性無助(learned helplessness)[3] 描述了這一類覺得做什麼努力都徒勞無功的人。

一開始我覺得怎麼會有人是落在這個區塊,再怎樣,至少也可以當個及時行樂的人吧,但仔細想想,我也有過短暫時刻變成這類的人, 也就是在一直的享樂耍廢過後,連要做什麼來耍廢都不知道了!劇看到不知道要看什麼;遊戲打到很生氣,隊友都是雷包; 覺得日子空虛,不知道到底要幹什麼😂

快樂開朗型

所以到底該立即享樂,還是為了未來的利益忍耐打拼呢?

PTT鄉民: 「小孩子才做選擇,我全都要!」

拼命三郎以為達到未來的目標就能快樂,而享樂主義以為只有享樂的過程才是重要的, 其實應該是要懂的享受追求目標的過程(後面會講到關於設定目標的重要)。

但有時總有些活動無法同時兼顧現在及未來的利益,像是為了考試K書、儲蓄、加班趕工, 這時可以穿插一下偶爾享樂的活動是有幫助的,能讓我們添加活力,冥想、休息、散步、發呆、 悠閒地躺在海邊、看劇、玩遊戲等等,如果無法找到能夠兼顧現在及未來利益的活動, 不妨就將兩種活動穿插進行。

延伸閱讀:

[讀書筆記] 用對能量,你就不會累

快樂是什麼?

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,或是不同的事情上,都或多或少會有上面四種的生活型態, 而作者認為的快樂就是要有樂趣,也要有意義,要兼顧現在以及未來, 也就是坐落在快樂開朗型的生活型態。

快樂是什麼: 有樂趣,也有意義

樂趣是指我們目前感受的正面情緒,是現在的好處; 意義則伴隨使命感而來,代表所作所為對將來的好處。

何謂樂趣?

正向情緒,也就是我們的感覺,愉悅、高興、極樂、狂喜、滿足、溫暖、舒服等等等…,追求正向情緒是我們的本能天性, 應該沒有人懷疑為什麼我們會想追求正向情緒吧?

何謂意義?

意義是你的歸屬感、使命感,這個東西帶給你超越他本身的價值。 每個人會從不同的事物裡尋找意義,可能是開創事業、環保愛地球、養兒育女、寫程式🤔等等, 重點是要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及特殊嗜好,而不是順從他人或是社會的期望。

只懂的尋找樂趣,無法得到快樂;一昧地尋求意義,也無法得到快樂。假如為某個行動找到了意義, 但這項行動卻無法提供立即的滿足,那也無法持之以恆。

目標

目標與快樂的關係

目標的作用,可以讓你活在當下,不會擔憂未來,也不後悔過去,提供你一個指引, 知道現在走的每一步都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,如此一來可以更加地享受過程。

有了目標,但我們的心思卻不是應該要一直看著目標,如果一昧地看著目標會很辛苦, 我們的快樂在於享受過程,朝著目標一步一步前進的過程,而不是達到目標時的快樂。 當然在達成目標時一定會很快樂、狂喜,但這種感覺沒辦法持續,回想一下你考上大學,成功被好公司錄取的那天, 快樂的感覺持續了多久呢?幾天還是幾個月,不論如何,他應該沒有持續到現在吧!

因為人就是一個會習慣的動物,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,有個研究是中樂透的人跟腳被截肢的人,在一段時間過後, 他們快樂的水平都回到了事發之前的水準,這樣的現象稱為享樂跑步機(Hedonic treadmill)也稱為享樂適應性

結論

該要如何才能變得更快樂?這是一個普世的問題,不論你是任何種族、來自任何國家、成長於何種文化、及環境、 處於何種階層,都會希望生活過得更幸福圓滿。

這本書有一句話我覺得是貫穿整本書的重點,就是: 要有樂趣,也要有意義,無盡的享樂會感到空虛,久了也會不快樂, 而只有追尋意義、成就,容易成為拼命三郎那樣,只看著未來的目標,忘了去享受當下。

要找到個人的意義,需要有充分地對自己了解及認知,知道自己所重視的價值觀及長處,能夠活出言行一致、發揮長處的生活, 當你的生活充斥著各種與你價值觀相矛盾的事時,必定是不會快樂的。

這本書後面的章節,還有討論在教育、職場及感情上的應用,不過基本的原則就是上述的這些,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看看唷~

參考資料

  1. 台灣憂鬱用藥數據
  2. 米歇爾-棉花糖實驗
  3. 賽利格曼-習得性無助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

《原子習慣》應用: 我是如何養成閱讀習慣

動機: 到底是什麼在驅動、引導我們的行為?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.